根深才能叶茂——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深化改革记略

2009年初全国特大干旱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第一时间赶赴陕西、河南、宁夏等干旱重灾区进行大范围旱情调查并加密发布全国干旱监测预警业务试验产品和 《干旱气象动态——全国干旱特刊》。
在受旱面积达1500万亩的甘肃省,干旱气象研究所迅速开展干旱气象科研服务,引导农民利用双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夺得了大旱之年的农业丰收,成功实现了科研到生产力的转化。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在全省会议上指出:在今年抗旱气象服务中,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应对,全省旱情得到极大缓解,为确保春播和夏粮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对干旱所一年来深化改革的肯定。
倍增器——完善机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为建立起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兰州干旱研究所完善考评办法,由注重对科研成果(科研论文、项目等)的考核,向科研对业务的贡献考核转变。根据岗位类别和承担的工作性质,在考核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重点从业务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中的贡献率等方面来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工作实绩。以天气、气候专业的高层次年轻人才为骨干,专门成立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室,形成干旱气象相关技术研发团队,择优确定团队带头人,积极开展面向干旱气象业务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的研发与试验工作。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干旱气象发展的国家需求,确立了干旱监测与预警研究、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干旱气象灾害研究等3方面的重点研究领域。机制的完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连通器——干旱基金扩大科研成果辐射面
干旱所充分发挥干旱气象基金项目的纽带作用,积极引导科研成果转化。一是选择干旱所成熟的科研成果,利用干旱基金重点支持,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向全国部分省份推广,引导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辐射面和转化率。目前,干旱基金项目已经辐射到了宁夏、内蒙古、浙江、云南、四川和新疆等不同气候区域的省(区)。二是以基金项目提升干旱研究的整体水平。请承担单位的项目组人员来干旱所进行短期交流,干旱所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到项目所在地指导交流,进行业务化试验。
孵化器——中试平台加强业务转化核心
抓住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核心环节,建立了干旱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试平台。以中试平台为孵化器,强化科研对业务的支撑。通过中试平台,对具有转化和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业务化试验,试验比较成熟以后再从中试平台推向相关业务单位加以应用,由此实现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各环节与相关业务单位的紧密合作,提高科技成果对业务支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在中试平台中开展的业务化试验项目有12项。
助推器——试验基地搭建应用试验平台
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对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干旱所分析了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干旱特征,凝炼了全国的干旱监测、预警、预测和评估业务需求,依托现有气象台站,在我国不同的气候区选取代表性站点,根据需求补充建设干旱气象科学试验基地,进行干旱监测试验。 2009年,干旱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华东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计划经过三年的建设,实现对华东区域干旱气象研究的科学试验能力,并使之成为干旱气象研究成果业务转化应用试验的重要平台。目前已建成了大型土壤蒸渗计、土壤水分自动监测仪和自动气象站系统。在定西基地正式建成气象部门第一个系统试验平台。
加速器——成果推介帮助科研成果走出去
6月,干旱所举办了第一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介会,选取了具有业务应用价值并经过业务试运行的科技成果向相关业务单位推广使用。“MODIS沙尘暴定量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和“K干旱指数在干旱监测中的业务试验”两项科研成果,在西北区域气候中心实际业务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1月份,又在宁夏银川举办由区域牵头、6省市主办、面向全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介会,会议初选的推介项目有40项,内容涵盖干旱监测、预警、预测和评估,以及干旱气候变化等领域。
(作者:尹宪志 来源:中国气象报)